2)第227章 大明最肥的一块肉_大明小公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都转运盐使司支取海盐。简而言之就是用粮食换盐,不用出钱。

  因此很多人在边塞地区的商人,就在九边租用了大量的土地种粮,粮食成熟后,直接交给边军来换取盐引,这群人就是后世晋商的雏形。

  这段历史,李云睿略微了解一些。

  这些粮食,就成了军需的组成部分,而军需除了粮草,还有武器、服装,但这些物资都是由工部和兵部来完成的,武勋想抢也抢不过去。

  至于粮食,各地的赋税要运到当地的预备仓,大部分会运到南京附近的官仓。

  所谓预备仓,也叫常平仓,始自西汉,是为了调节粮价,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,洪武三年,明太祖朱元璋命州县于四乡各置预备仓,“出官钞籴粮贮之以备赈济,荒年借贷于民,秋成偿还”。预备仓成了有明一代的定制,取代了常平仓。

  而官仓也有正仓、太仓、军仓、义仓之分,正仓、太仓供应官禄,军仓供应兵饷,义仓则是用来赈灾,当然这些仓廪的功能也有交叉,不足时,就从其他仓库调运。

  除去赋税,剩下的粮食都被民间的商人收走,低买高卖,赚取利润。

  盐、军需、粮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,也就是粮食了。

  粮食在大明到处可见,如果淮西派和浙东派要是为了争抢粮食,打得你死我活,争得不可开交,这点说出来,打死李云睿也不信。

  除此之外,这三者之间,还有什么联系呢?李云睿再次陷入了沉思。

  突然之间,李云睿脑海中闪过一个模糊的想法,但又不敢肯定。

  李云睿回想起了在后世,有一部特别火的片子,叫做《李卫当官》,里面有个一个故事情节,西北战乱,国库空虚,当时朝廷最主要的财政来源就是淮扬的盐税,但太子党上下其手,和盐商勾结,私下里贩卖盐引。

  李卫受四皇子胤禛所托前往扬州,军师任先生给他出了个主意,让李卫只身打入漕帮,获得漕帮帮主的信任,然后揭开了太子党的贪腐大案。

  无论是粮食,还是盐,都要运输。在古代大宗货物的运输,除非大军征战走陆运,其他的大都靠水运,水运有两种方式:漕运和海运。

  漕运主要利用内河河道进行运输,海运则是从利用外海海道进行运输。

  “老豆,莫不是海运与漕运之争?”李云睿的想法很简单,淮西派就在淮河边上,而淮河水系在内陆来讲四通八达,是古代水运的主力;至于浙东派,一听这名字,就是浙江沿海的人,他们对海运及海外贸易拥有极大的热情,太祖朱元璋下令片帆不得下海,肯定是浙东派希望打破这一壁垒。

  “我儿以后,必有一番大作为!”李景隆见李云睿很快给出了答案,老怀安慰般的笑容,浮现在脸上,说道,“双方的争斗就是为了漕运!”

  漕运?为什么没有海运?李云睿有些纳闷地看着李景隆,浙东和淮西两派居然为了漕运争个不停?这没道理啊…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aoshu7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