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九十三节贵州要修桥_贾琏在红楼的奋斗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秦可卿下了帖子,邀请甄应嘉和程大富。

  秦可卿:“甄巡抚,造成贵州各地土司割据的地理原因,就是山和水把这里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。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。否则谈论治理都是空叹。”

  甄应嘉眯起眼睛:“郡主要怎样?”

  秦可卿:“修桥。连接江河两岸,打破地理分割。”

  程大富:“修桥,怎么修?这里降水丰沛,河流宽度大,石桥水泥桥修不起来。”

  秦可卿:“我考虑了,河流上游,支流,小溪,就如同你说的,修漫水桥,修石桥。这应当能行。水泥烧出来不能不用,建几座桥不成问题。”

  甄应嘉:“产量和用工都不是问题,可是衙门的赋税跟不上。”

  秦可卿:“将各处寨子里收的税收用在修桥铺路上,我想他们会很高兴。这是上游的解决方案。”

  程大富:“中游呢?不管是堆土为坝,还是垒石为桥,都会垮掉。就没有过先例。”

  秦可卿:“现在是没有,不过将来不意味着没有。见过溜索吗?”

  程大富:“见过。年轻时还从上面过江呢!你不会是想在河两岸建大量溜索吧?”

  秦可卿:“你真没有想象力。如果是几条溜索上面铺上木板,连成桥呢?”

  甄应嘉:“这个可行,就是绳索可担不了太多重量。”

  秦可卿:“那我们就换铁索。在江面相对窄的地方过江。”

  甄应嘉:“江面怎么也有三四十仗宽。(百米左右)铁索要多重?怎么固定。”

  秦可卿:“唐时文成公主进藏就修建了一座铁索桥。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修建,完全不是问题。至于固定,更不是问题。唐朝就有大铁牛固定浮桥的先例。我们还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。”

  甄应嘉:“可是贵州确实拿不出这笔钱。”

  秦可卿:“就如同建城好了。继续举债,债务可以流通,可以抵税。大不了以山川,河流,田地,还债好了。贾家对这些都收。”

  程大富:“为什这样做?不怕债务作废?”

  秦可卿:“贾府的铁厂,水泥厂都已经投产,产量很大,利润很高。停产就意味着亏损,生产就意味着盈利,贾府可是以宝钞缴税。这一正一反,中间差大了。庞大的工厂驱动着我们必须更快的走下去。哪怕收回成本,勉力维持也要走下去。”

  甄应嘉:“贾府工厂现在有多少人?”

  秦可卿:“大约有十万人左右。现在根本就没有闲人,贵州的社会安定多了。”

  甄应嘉倒吸一口凉气。:“如果工厂一停下,马上就是一场动乱。”

  秦可卿:“要你借,你就借。协议一签,后面谁来还债就与你无关了。没人敢接你就一直当你的巡抚。如此不是皆大欢喜。”

  甄应嘉:“我还是感觉不靠谱。”

  秦可卿:“靠谱的很。你不知道贾家的制铁成本只有朝廷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aoshu7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