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195、《内经》_最后一个守墓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:杨成德那几个徒弟,连东西两晋南北朝都分不清楚,能有什么底子?

  杨成德那边诸多弟子听了,也是齐齐脸红:这徐小乐是在嘲笑我们么!什么打底子,师父压着不教才是真的!

  杨成德自然不能叫徐小乐这么肆无忌惮开嘲讽,就干咳两声道:“读经之前的确需要有些准备,起码要磨砺心性。”

  徐小乐对磨砺心性之说并不当回事。他完全看不出心性有什么必要磨砺,原来的心性不好么?磨砺来磨砺去,恐怕磨成傻子的更多些。他正在寻思是不是今天也讲点《内经》篇章,突然看到曹宝手里的两本册子。

  徐小乐就问他:“你手上拿的是《内经》?”

  杨成德终于等到了徐小乐撞上来,抚须一笑:“杨某身无长物,若说有些价值的,就只有恩师传下来的《内经》残篇了。这些年杨某又搜罗了几篇,加以补全,如今录有《十三篇》并注解,今日传与弟子。”

  徐小乐很是茫然地看着杨成德。

  杨成德心中很是满足地回看徐小乐。

  徐小乐终于开口问道:“为什么是残篇?”

  杨成德嘴角一抽:“因为此书难找……”

  华夏自从唐末战乱以来,真正四海一统,乾坤整肃,得等到大明立国。到了宋元之交,华夏更是遍地腥膻,不知多少经典书册毁于战火之中。即便永乐皇帝修《永乐大典》,集书八千种,计三亿七千万字,也只是救回来了一部分。

  这些尚能被找到的书籍,往往都是常用书。譬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流传极广,是家药铺就能找到,许多对医学感兴趣的读书人家也有保存,所以很容易得到全本。

  然而《黄帝内经》从来不是畅销书。

  它首先是道经。

  道士们将它视作内丹基础,是了解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经典。然而这书里有太多治病的内容,笔墨纸张又那么昂贵,养生有术的道士何必要抄这些东西?于是他们只抄自己需要的篇章,甚至某些篇章里的段落。

  那么作为医经,医生们是不是就抄全了呢?

  也未必然。

  《内经》作为医门基石,起源于先秦,成书于西汉。

  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里的篇章,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是分开传播的。有的章节内容和题目不符,有的篇章有三四个名字。很多医生得到其中一部分,受益良多,就只抄录传承这几章,不顾其他。

  再加上汉末大乱、衣冠南渡、隋唐争霸……真正将《黄帝内经》收集齐全、整理分卷,刊印成册,已经是唐肃宗宝应年间的事了。

  《内经》里文辞古奥,对于唐宋时候的医生而言,更近乎阴阳方士之言,所以并不被唐宋医家广泛推崇。那时候流行的是方书——收录经方的书,只看症状然后对症寻方,照方抓药。说白了就是只求其然,而不求其所以然。

  到了宋末元末,那些医生逃避战乱的时候,行李有限,是带上方便实用的《局方》,还是带上看不懂的《内经》?

  这个选择并不困难。

  所以等到金元医家们把目光投向《伤寒》、《内经》的时候,却发现这书的全本已经很难找到了。

  求订阅,求月票~!

  写完这一章,突然感觉:现在这个时代学医实在太幸福了。

  *(未完待续。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aoshu7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